【跨界设计思维】互联网复杂系统的“旧城改造”设计法

提起“旧城改造”,我们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城市里的城中村,在国内大部分城市的高速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历史遗留的村落,里面的人口结构复杂,管理落后,区域划分乱,生活水平低下,被称为城市发展中的一片“洼地”,逐渐与城市的发展脱轨。

然而,现如今已经有不少的城市对城中村进行了成功的改造,他们将原有脏乱差的村落实行重组规划,建成了新的社区,并融入了商业、办公、休闲、娱乐等元素,让原有的村民融入整个城市当中,享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而这一切脱胎换骨的改造过程让我们有很深的思考,怎样才能将一个老破旧的城中村,建设成为一个井井有条的现代化社区?这些处理复杂村落的规划方法,是否也能够运用在同样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产品当中?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互联网产品发展过程产生的“城中村”

在很多互联网产品(特别是to B类的产品)的发展过程中,通常都会遇到一类“瓶颈期”,随着产品及业务的不断拓展,针对不同用户会细分出越来越多的平台或者系统,逐步出现业务重叠、平台架构复杂、用户种类多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越积越多,导致后续维护成本大大增加。而这类问题的出现,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中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将其定义为“城中村式”的产品。

既然找到了互联网产品与城中村的共通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用改造城中村的方法与思维,来解决互联网产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了现实当中旧城改造项目的整套流程,单纯从改造的角度出发,归纳提取出了5个步骤:现状探索、方案规划、拆迁改造、分批建设、拓展复用。

 

 

针对“城中村式”产品的现状探索

一个老旧的城中村,不是简单的说改造就能改造的,首先就需要对现有的旧城进行实地的考察与探索,而整个城中村内,其最核心的就是“人”,整个城中村的运作都是围绕着“人”而产生的,里面所有的设施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考察与探索就需要以“人”以及他们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梳理出居民群体、服务设施、社区以至于整个城区,这里就是一个梳理居民、家庭、设施、社区、城区从小到大的逻辑结构。

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维,也正是我们互联网产品中以用户为核心的思维,我们可以将这些逻辑与旧城改造的逻辑进行对应,梳理出“城中村式”平台的个体、用户、功能、产品、系统,并且通过用户及个体,挖掘出他们的核心需求与目标,这种方式以便于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到整个“城中村式”平台的架构、功能、用户与需求。

然而,当我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逻辑梳理完一个“城中村式”平台的架构、功能、用户与需求后,会发现里面的信息实在太多,那么如何将这些内容进行筛选和梳理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到一套逻辑:在  某个系统平台  里面的  哪些产品功能点 ,可以解决  哪类用户群体  的  具体核心需求  。基于这套逻辑,我们能够剔除些无用的产品功能点及用户需求,为改造“城中村式”平台进行一个基础的筛选,最终可以梳理成一个表格出来。

 

 

重组并规划新的产品架构

在对”城中村”(旧产品)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梳理及分析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改造的方案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重新规划整个“城区”(新产品)的功能与设施, 目标是满足原有“居民”(用户)需求的同时,拓展更多服务。

这里我们有两个点需要注意:一是改造后的功能需要满足用户的诉求。因为无论改造前还是改造后,用户还是那些用户,改造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他们的诉求;二是改造后的功能是从原有产品的功能中提取出来的,我们要做的是改造产品,是对功能进行整合重组,而非创造一个新的产品。举个例子:在旧城里面有一群家庭主妇(用户),他们的需求是每天都要到菜市场(产品)里面买菜,在菜市场里面有各种海鲜、猪肉、熟食等等的摊档(功能设施),那么在新的规划里面,我们可以为她们制定一个新的超市(新产品),但超市(新产品)里面也必须要有海鲜、猪肉、熟食等等的摊档(新功能设施),否则就不能够满足这群家庭主妇(用户)的需求。

那么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如何才能够确保新的规划是满足以上的两点呢?这里我们就可以用到上一流程现状探索阶段梳理出来的内容,提取出所有类型的用户以及他们的需求,并将原有产品中所有的功能点进行打散,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功能重组,以此梳理出新产品的功能框架。这里正好与前面现在探索阶段的流程相反,是一个梳理用户、需求、功能、产品、系统从小到大时逻辑结构。

 

通过这一流程的梳理,能够确保新的产品架构及功能点是建立于用户需求之上的,在实际执行改造的过程中不会跑偏。

 

产品架构从旧到新梳理示意图

着手对“城中村式”产品进行改造

我们在完成了前期对整个“城中村”(旧产品)的现状探索与改造规划之后,就要进入实际的执行改造阶段了,这里有四步流程:拆解、寻找、换新、复用。对于产品改造而言,最终的目标是要建设一套标准化、可组装、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并且能表现品牌价值的设计规范。

拆解流程、页面、模块、组件及元素

 

在执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首要解决的就是拆问题,对于老旧的城中村(旧产品)来说,并不是单纯的推倒重建就能完事了,哪些能拆哪些不能拆、怎么拆、先拆哪些后拆哪些,这些都是有方法可循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拆的过程中,哪些内容可以拆,哪些需要保留。回顾现实当中旧城改造的过程,我们发现自始至终都保留原样的一般可归成三类区域:第一个是村民祠堂,它承载着当地村民的风俗习惯;第二个是钉子户,因为他们漫天要价导致拆迁成本很高,干脆就留了下来;第三个是历史建筑或文物,里面存在着历史价值或者历史遗留的问题。其归根结底就是三个问题:使用习惯、改造成本高、历史遗留。这对应到我们产品改造不能拆的内容,分别是:原有用户的使用习惯、改造需要花费大量成本(成本包括人力财力)的内容、老旧系统的架构及代码的制约。

 

虽然我们可以确定以上三点需要保留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涉及到这些内容就需要全盘的保留,我们仍然可以针对其中的一些特性,进行选择性的拆解,这里的原则是在不影响原本产品功能及逻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细分拆解。

其次,我们在确定了哪些能拆,哪些保留之后,就要确定怎么来拆了。我们之前的探索与规划的阶段中,其实已经对产品进行了初步的框架及功能的梳理,而现在就需要根据这些框架和功能,逐步从大到小地细化拆解出流程、页面、模块、组件、元素,并且将其进行冲洗分类梳理,这里有一套可借鉴的思维方法——原子设计(Atomic Design)理念:

 

原子设计是一种由五个不同阶段组成的方法,它们协同工作,以更加审慎和分层的逻辑方式来创建并设计界面系统,这五个阶段分别是:原子(Atoms)、分子(Molecules)、组织(Organisms)、模版(Templates)、页面(Pages)。

——  原子设计 (Atomic Design) 理念

 

 

产品按层级拆解梳理示意图

寻找通用元素、定制元素、品牌元素

在对产品的层级元素进行了拆解之后,接下来我们就需要针对元素进行梳理,找出哪些元素是可以通用的,哪些元素是特殊的、独有的、可定制的。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对产品界面本能直观的感受(本能层)进行梳理,将元素分类为文字、图形、图像、颜色(质感),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细分,提炼出里面的通用元素及可定制元素。

产品四大元素分类梳理举例图(蓝色字体是需要定制的元素)

 

另外,我们还需要在另一个维度来寻找一类元素——能够体现品牌价值的元素,但什么才是体现品牌价值的元素呢?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看到这类元素的时候,能够联想或理解到这是什么品牌的产品,最简单的就是LOGO元素,我们看到LOGO就能非常直观地知道这个是什么牌子,但好的产品肯定不只是通过LOGO来展示品牌元素,还有更多的细节能够展示品牌价值与理念。举个例子,我们在看到极简的家具可能就会想到是无印良品、看到竖排双后置摄像头的手机就想到苹果iPhone X,这些元素都是通过直接观赏就能知道其背后的价值。而在我们实际的产品设计当中,能够体现这些品牌价值的除了LOGO以外,所有可定制元素(如头图和特殊控件)、含图形的通用元素(如基本控件和标签)、甚至颜色都可以用来体现品牌价值,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找些元素找出来。

将元素进行优先级排序,逐步换新

 

完成了元素的寻找及梳理后,我们就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换新设计,然而所梳理出来的元素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全设计完,我们还是需要对换新设计进行一个优先级排序,确定哪些元素先设计,哪些元素后设计。然而如何定义谁先谁后?这里我们就可以用到一个象限图来进行定义,横向是元素重复率的高低,纵向是设计的难易程度,以此来区分出四个象限,分别是:设计难度低、重复率高(优先级高);设计难度低、重复率低(优先级中);设计难度高、重复率高(优先级低);设计难度高、重复率低(优先级最低)。

举个例子,在实际旧称改造的社区建设环节中,也需要对建设的优先顺序进行排序,其中像住宅楼这样的建筑,建设难度低重复率高,是最优先建设的,它满足了居民的最基本的需求;其次像操场、运动场等等的配套设施,建设难度低重复率低,是随着住宅楼一同建设的;然后是商业中心,建设难度高重复率高,它能满足居民的购物诉求;最后是一些像体育场、音乐厅等等的特色建筑,这种建筑不一定需要建造,但一旦建了一个之后能提升一大片居民乃至整个城市市民的满足感。

 

在完成了元素优先级排序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元素的换新,具体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在此就不详细说了,但其流程主要可以归纳为四步:发现(发现原有元素的问题)、罗列(罗列元素的表现形式)、重组(重组并改进组件模块)、规范(重新定制规范标准)。发现和罗列是对元素进行筛选与优化,重组是把元素形成一类新的组件模块,规范是将元素定义出一套可复用可扩展的规范。通过了这四个换新流程,一套标准化、可组装、可维护并且能表现品牌价值的设计规范就完成了。

 

 

对设计方法及规范进行复用

项目至此,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个全新的、规范的、完整的系统平台,但这只是针对当前产品的改造。更多的是需要我们采取前瞻性的思维,了解产品未来的发展规划,在新的需求当中能够复用设计规范,以此来提升效率,体现设计的价值。然而,我们在面对新产品需求的时候,如何判断哪些流程模块能够复用,而哪些需要重新做?

让我们回顾一下前面所有的流程,找出整个产品改造规划最初的源头——用户及它们的需求,即以用户导向进行设计。所以,我们在区分新产品需求哪些可以复用,哪些需要重新做的时候,直接挖掘这些产品的目标用户及需求,来与现行的匹配看是否一致,而这里可能会出现三类情况:一是完全匹配不上,这种就需要我们重新针对产品进行新的设计;二是匹配的上,而且新产品的功能流程与现有产品当中都有类似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采用原有的设计规范进行复用;三是匹配的上,但是新产品的功能流程与现有产品差异较大,无法直接复用,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新产品的功能和流程进行定制化设计,规范整理出新的流程、模版、控件、元素,并完善到原来的设计规范当中。

后续随着产品不断的发展,原有的设计规范也将随产品逐步完善,定制化的内容越来越少,可复用的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一套通用性强的设计体系。

 

结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或许,有部分人会觉得,我们目前的产品用的好好的,对于用户来说已经形成了习惯,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不需要对现在的产品进行改造,只需要对新的功能进行优化就行了。这种想法就好比那些住在老旧城中村的人一样,觉得村里的生活又方便,物价又便宜,过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改造呢?其实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忽略了一个点,就是改造后所带来的效益。对于城中村改造来说,改造后最直观带来的就是经济效益,而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改造后所带来的效益就是体验与品牌的提升。当用户接受了新的产品之后,回头再去体验旧的产品,会发现原来旧的体验是如此糟糕。而我们作为产品的设计者,需要的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更早的去挖掘用户需求,更快地去提升产品服务,才能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当中先拔头筹。

在汽车出现之前,当我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  亨利·福特

文中icon素材来自于:thenounproject.com

 

原文地址:腾讯CDC体验设计(公众号)

作者:claren/erz

 

 

0

站点公告

 

AI创作与绘画大师,国内版chatGPT在线版本免费使用哦

点击打开: https://ai.uiya.cn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