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次团建之后已过去了快一年,转眼来到了18年的秋初。团建的意义除了增进团队成员彼此的默契度,能顺势提升成员们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岂不是更棒?这一次我们决定去香港开启一段属于设计师的旅程。
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八人兵分三路,走街串巷,拍摄下香港街头各处不同的风景。
我们以“文字”“色彩”“形状”三个元素作为采集素材的主题,深度探索了香港传统文化传承下的设计元素,老传统与新时代风格之间的过渡和交织,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文章共分为三大部分,大家会发现某些元素在各个类别之中的共通之处,比如“霓虹”和“马赛克”会以不同形态的呈现方式穿插在各个系统中,和谐又具有代表性。
地铁标识系统里为何会使用不算常用的衬线字体,而香港又为何如此钟情于明黄色?接下来会一一揭晓,请跟着我们的文字一起来一场HongKong设计之旅吧~
“豆豆眼”旅行团这就出发啦!
字之旅 (立斌 | 栗子 | 莯莯)
老香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琳琅满目的招牌森林。
亦真亦幻的霓虹光影,错落在狭小而稠密的街道空间里,构成了如“字海”一般的城市印象。字之旅小组便带着搜罗香港文字的任务,游走于字海中寻觅最地道的香港味。
楷书宋体
书法是汉字美学的根基。相较大陆黑体字的大行其道,香港人唯独钟爱书法体。书法运用在招牌在视觉上体现的精气神是现代数位字体无法取替的。而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香港的书法体也演绎出自己的特色,而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北魏楷书”与“港铁宋体”。
北魏楷书
香港北魏楷书,是华文世界里特有的书体。香港的酒家、茶楼、五金行、同乡会,乃至大厦的名字里,都可以寻觅到北魏楷书的踪影。
北魏楷书源自魏晋南北朝,风格可以说是介乎隶书和楷书之间,多见于碑文。由于碑刻的书法受刀锋影响,字形雄浑,笔画刚劲,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比较跨张,远距离阅读时,容易辨认,因而非常适用于招牌。
香港传统招牌大多会找书法家代为题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书法家区建公常用北魏体为商店写招牌,令北魏招牌在当时大行其道,蔚然成风。而北魏楷书钝角分明,朴实方正的个性与香港人讲究“骨气”的性格不谋而合,从此成为香港印象之一。
港铁宋体
香港地铁是两岸三地最早期的大众运输系统之一,而“港铁宋”作为港铁的标志性符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铁宋体”。
事实上由于衬线体字体笔划的粗细不一,缺乏辨识性,因此很少应用于公共指示系统。然而“港铁宋”却恰恰相反。脱胎于传统宋体的港铁宋,比一般旧字行还要旧,钩划尖锐锋利,回笔处夸张处理,到了尾端甚至变成一条线,个性极其突出。这样的港铁宋也成为指示系统中备受争议的字体。
港铁宋的设计者柯炽坚认为港铁宋在优化字体后比黑体更具有辨识性,笔划粗细的变化可以抵消路牌背光所造成的光晕错视。而宋体作为改良楷书而成的印刷字体,其造型笔划的与汉字天生相配。对于香港这样崇尚传统字体的地方,港铁宋更多时候着弘扬中华文化的任务。如今港铁宋已经成为香港的标志字体之一,各大站牌也成为世界各地网红游客的必备打卡地。
勾线描边
香港是招牌之都,入夜后的香港被誉为“东方之珠”。而缤纷的霓虹招牌也成为代表香港的符号之一。
回看香港的霓虹招牌,你会发现字体和图案都会焊上一圈凸起的的霓虹光管作为勾边。不论中文或英文,霓虹光管的字形皆以单钩或双钩方法勾勒出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强调图案及笔画轮廓使其更加清晰,同时也能让招牌在日光下有墙的辨识性。而这种描边形式的普及也渐渐影响到现代的字体设计中,成为港式字体风格给人们的既定印象。
双语混排
香港曾经是英国属地,传承英国特色比其他英联邦国家更多,例如三脚插座、靠左行驶的通行方向以及电话标准等,而字体排版亦是其中之一。
受到英国殖民的历史影响,在香港无论品牌还是路牌,文字排版都是中英混排。其中很大一部分路牌指示都是英文在上中文在下,这是由于香港回归前,香港更重视英文而轻视中文的结果。
而此外在招牌中我们发现无论中文招牌是否是衬线字体,英文大多都以非衬线字体出现,这也许也是由于英文的衬线字体不易于阅读的原因。
形之旅 (雨薇 | 美美)
作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的城市之⼀,⾹港⼈把空间的利⽤发挥到了极致,你很难在第⼆个城市上看到这么多元素被压缩在咫尺之间——重复排布的住宅区鳞次栉比。繁华的摩天⼤楼和庙宇牌坊,民国招贴旁贴着潮牌海报,随意漫步在其中,就可以在百年前的殖民时代和21世纪之间完成⽆数次穿越。
提到⾹港的视觉风格,⼤多数⼈的第⼀反应往往是密集的繁体字、招贴和绚烂的霓虹夜⾊,⽽它的图形特质却往往被掩盖,鲜有⼈留意。然⽽,⾹港其实是⼀座遍布图形语⾔的城市。如果你有⼼去去发掘的话,就能投过浮华的表象,领略到属于“形”的独特魅⼒。
⾹港的图形语⾔受建筑设计的影响很深,既保留了1960年代现代建筑的⼏何特质,又因其多元的历史背景叠加了⽆数层个性:或规整或写意,⽅圆各异。
点 · 密集混搭的像素语⾔
· 马赛克拼贴
马赛克是香港随处可见的一⼤要素。例如香港地铁站的站台设计,马赛克的运⽤简洁美观,融合了美学和认知功能。每个站台用不同颜色的马赛克作墙壁贴⾯,既省钱又醒目。街边的墙面,建筑的细节,⽆不充斥着马赛克拼接而成的图形图案,在整⻬划⼀中透露着趣味。可以说,对于奇缺空间的香港而言,点,可大可小延展性强,是完美契合需求的图形语⾔。
线 · 模糊边界的光影脉络
⾹港的线条分为白天与黑夜。⽩天香港的线条,是海港城市特有的道路指示系统与源⾃英国工艺美术的柔美曲线,而夜晚的线条,属于霓虹灯。
夜色迷茫,站在弥敦道上扫视大街,近处等车的队伍秩序井然,形成⼀条⻓而整齐的线连接着站台和商场。队伍的上方,是无数霓虹灯勾勒出的⼴告牌,变换的光影虚化了图形的边界,让人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1960年,包豪斯艺术家乔治·科布斯沉醉于纽约的霓虹灯艺术,带领一帮艺术家利用发光的线条在城市中构建不同的图形语言,倘若他活在今日,⼀定会选择住在香港,沦陷在霓虹的世界中。
⾯ · ⾃我重复的⼏何同构
同构图形,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通过组合、嫁接等处理手段组合在⼀起,共同构成一个新图形,并且传达出新的含义。⽽香港的块面,取决于城市的构成与秩序的功能美。无论是早期英式的殖⺠建筑,还是在香港留下作品的20世纪的各位大师,⻉⾀铭,勒柯布西耶,曼·福斯特,⽆一不是运用几何达到秩序与美感统⼀的高手。
这种几何形的⾃我重复,同时也贯穿于街景和招贴,在每个⻆角落都呈现着重复的同构图形,在⾼度功能化的空间中呈现出独属于香港的另类美感。
· 几何图案
源⾃20世纪50年代瑞士国际平面主义的几何道路指向系统。以简约的几何形和功能识别的结合为⻛格特点,结合了现代的配色和表达。⽽香港常见的文化海报,也保留了⻢克思·⽐尔,约瑟夫·穆勒布莱克曼等平⾯设计黄⾦年代的⼤师的⻛骨,以简洁动感的几何形和版式传达情感。
形 · 时空交织的百花齐放
中国的⺠俗传统,⻄方的殖⺠文化,百多年不同文化的碰撞,沉淀出如今的香港。摩肩接踵的上班忙人,擦身而过的遛鸟⽼⼈;呼啸奔驰的酷炫超跑,摇摇晃晃的怀旧电⻋……在⾹港的⽇常中处处可⻅新与旧,古和今的对比。
· 版画图章
⾃清末⺠初便流传于市井的中式招贴及图案,结合了写实的插画手法和传统图形,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演变消失,⽽是在香港的街头巷尾保留了下来。
· 街头涂鸦
现代感的各式手绘涂鸦图形遍布城市各处角落,有童趣有潮流,赋予冰冷的公共建筑和功能性设施更多情感化元素。
色之旅 (董月 | 冰冰 | Ruru)
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或激昂、或端庄,传递不一样的记忆与感受。
香港是一座用颜色装点的城市,拥挤城市空间中的商铺招牌、灯箱广告、唐楼外的搧灰字、玄关楼梯间的小招牌,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体现了多元、包容、尊重的香港本土美学精神,亦记录了这些年香港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霓虹色
关键词:流动/光影/高饱和
· 霓虹色与本土文化
霓虹灯是西方舶来品,之所以在香港形成了空前的发展规模,就在于霓虹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文化。它通过师傅手工高温扭曲玻璃管成形,并注入稀有气体通电后发光,勾勒夜晚的香港轮廓。
白、黄、金黄、紫兰、深蓝、桃红、紫、血红、大红、彩绿是霓虹灯的颜色, 一般酒楼用红、蓝、绿,夜总会用紫色、粉红色,金融行业用金黄。
· 霓虹色与光影
这种霓虹色呈现出一种流动、通透的光影质感,借助每个颜色独有的高饱和度,刺激着感官,有着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而且每个角度和环境中的反射色彩都不一样,几百米处也会轻易看到,看起来像悬浮在夜空中。当夜幕来临时散发出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
· 霓虹灯现状
随着LED灯箱和LCD大屏电视的普及,很多药房、快餐店(以短期为主要求快开张,尽快能够赢利)会选用LED屏替代霓虹灯管,由于霓虹灯管招牌人工收费高且要定期维修,霓虹灯管的招牌也在香港的夜市中逐渐减少。
红白蓝色
关键词:对比/浓郁
红白蓝曾代表着50年代的一种香港精神,见证了香港人对生活的记忆与本土精神的传承。明媚热情的红、纯粹轻盈的白,充满力量感的蓝,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视觉平衡,也成为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配色。
· 红白蓝色与香港精神
追根溯源,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移民从中国内地涌进香港,因为住宅供不应求,市民自行搭建木屋区,红白蓝尼龙布开始做为住宅阻风挡雨之用。上世纪60年代红白蓝帆布改造后的红白蓝胶袋也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
而作为香港的特色交通工具的小巴的配色,也延续了这种怀旧性。挡风玻璃前的白底红字和蓝色路线指示牌,是小巴的标志性配件。红色字代表“目的地”,蓝色字代表“途经地。在嘈杂拥挤的香港街头展现香港人坚毅不屈,灵活变通的香港精神。
红白蓝色的延续
关键词:华丽/对比/高明度
香港街头的指示牌,作为香港精神文化的延续,设计师选用了在更高明度的蓝色、玫红色、白色进行搭配,醒目亮眼。当前位置使用红色字体搭配白色,公共服务设施的地标使用蓝色来指示,商业景点使用玫红色。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使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红绿黄色
关键词:复古/浓郁
兰芳园的丝袜奶茶、冰室、电车、巴士都保留在了红绿、红黑、红黄等相间的配色散发着浓浓的港味。红、绿、黄、白、黑,这些颜色浓郁却不张扬,虽然没有很高的饱和度却也十分醒目,使人远远就能望见,诉说着香港的流金岁月。
· 红绿黄色传统渊源
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红墙绿瓦”颜色自身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香港岛没有割让之前建筑风格也是清朝的风格,所以香港依然遗留了这种配色。
还有则是因为当时二战结束后战败国离开,有许多军用油漆没有用完,在很多公共设施上使用了剩余的油漆,所以很多香港的公共设备都是绿色的。
灰调彩虹色
关键词:多彩/低饱和
虽然香港的地域小、人口密度大,一旦放慢脚步留意香港的建筑,发现每个邨屋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颜色衍生出来。每一幢都有一个颜或多个颜色,这些颜色与大的建筑背景结合呈现出灰调的彩虹色,使港岛又多拥有了一种清新少女感。彩虹邨因其柔和的彩虹色调成为新时代的网红打卡点。
明亮潘通色
· 港铁与潘通色
在香港,不得不提的是港铁,地铁站之间的颜色都不相同,每一站都有其代表的颜色。橙红、碧蓝、深蓝、淡紫,色彩十分抢眼。港铁这种一站一色的设计思路,在世界上也是独有的。这样做的原因是当年港铁刚建成时,大家尚未适应这种交通工具,在隧道内驶进驶出,而当时教育程度有限,不少人不认识文字站名,不知身在何处。所以第一代设计师用各种颜色装点地铁,两个相邻的车站分属不同色系,大站换乘用鲜艳的颜色,还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和站名来进行配色。
· 马赛克质感与潘通色
受早期香港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港铁墙壁使用了马赛克瓷砖拼贴,在街头、楼梯和公园的长椅,茶餐厅的走廊也充满了这种马赛克肌理质感,这些质感理性沉稳,视觉感强,都能巧妙的与色彩结合在设计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传承着香港的mix&match的特色文化。
· 明黄色
香港人钟爱黄色,马路上交错的黄色地标,很是醒目。原因在于香港高楼林立,堵车问题也变得异常艰巨,治疗堵的方法就是从高楼上往下看,地面上狭窄又弯曲的路道路尽收眼底。这时候就只有足够鲜艳足够大块的颜色才能让人在无数色块中注意到,而最明亮的黄色因为波长居中,更容易从色彩斑斓中跳出来。
不论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为了追求醒目,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色彩搭配使用已经逐渐成为香港文化的DNA,并且让香港更具有特色。
旅行的最后,感谢此次出行的八人小分队带来的集体智慧与感悟。(●ゝω)ノヽ(∀<●)
原文地址:沪江设计中心(公众号)
作者:HJUX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