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读交互设计究竟能获得什么?

CMU School of Design 介绍给我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设计于我变成一种思维、一种方法、一种探讨未来可能性的精神与行动、一种志业。以前我会说我觉得technology changes the world、解决人类的问题,关注的是the medium (媒介) of change。现在我会说design changes the world,关注的是the methodology (方法) of change。

因为喜欢打造能改变人类生活/ 改善生活体验的产品,并且希望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做出更大的影响力、面向更大更多元人群,因而决定来美国学习如何「设计」产品。

本文将从刚就读完第一个学期的角度,来分享「我」认为来到美国读交互设计究竟能获得什么?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交互设计研究所名为Design for Interactions,定义不限于人与电脑萤幕/软体/既有科技的互动,更广地延伸到人类与整个人造世界(built world) /人造物( artifacts)与自然世界(natural world)的互动。

学习的设计方法论更让学生也能为尚未存在的未来科技进行设计。学院在Communication Design与Information Design有悠久历史。现有三大侧重方向:Design for Service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Transition Design。

Graduate Program 有三个track,我目前就读的MA (Master of Arts) 是专门开设给未曾接受正式设计教育的学生跨领域进入设计的世界,从设计基础与方法论开始、学习如何缜密地思考、培养设计思维解决问题与实践技能,并且将各自跨领域学术背景、工作经验与能力结合转化为独特优势。

MA 一年读毕后可再申请续读MPS (Master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一年或MDes (Master of Design) 两年,课程设置皆为给设计背景的学生钻研互动设计。

MA 学生来自多元背景,本届例如航太工程、脑神经科学、电脑工程、社会与认知科学、历史与国际文化、文学、财务金融,多有自学设计的经验;MPS/MDes 学生则多为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视觉设计背景以及MA track 毕业生。

美国读交互设计究竟能获得什么?


CMU School of Design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先定义一下这个体验跟我的目标,便于读者理解且有个衡量的依据。

毕竟每个人的现况、需求、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能确切了解这个评价是基于什么样的条件,才真正有参考的意义与价值。

这个体验对我(受众) 来说是怎么样的:

首次接受正式设计教育首次长期在美工作/生活with a serious matter过去无美国学历、无美国工作经验、无美国身份我就读的是个怎么样的program (专指CMU MA track) :

专为未受过正式设计教育者、社会经验三年以上者设计的课程第一学期主要奠定设计思考与视觉设计基础,design thinking seminar、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studio、desig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下学期则将专注于互动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studio、prototyping for interaction design、transition design / design for services /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三选一)小班制10–12 人本届学生90% 为英语母语、75% 为美国本地学生本届学生90% 女生、10% 男生我的目标:

在美就职product designer探索possibilities in the design world,不只是想找个职能培训精进英文沟通表达能力长期融入美国社会

1. 探索广袤的设计世界

在就读design school 之前,设计于我感觉比较像是一种能力、一种职业、一种兴趣。然而CMU School of Design 介绍给我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设计于我变成一种思维、一种方法、一种探讨未来可能性的精神与行动、一种志业。

以前我会说我觉得technology changes the world、解决人类的问题,关注的是the medium (媒介) of change。现在我会说design changes the world,关注的是the methodology (方法) of change。

在设计学院中能接触到各式各样设计的议题/领域/研究题目,对我来说像是脑洞大开。引用洪日日的原知乎回答「相应的专业和课程会对选手的知识面、视野、学习的机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学习和探索的内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多只和目前最新的研究挂钩:也就是说,前人当今走了多远,你就可以看到多远,而不用受限于经济环境、市场需求、生产成本的影响。」

2. 知其所以然、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长

学习各种设计方法论、学习如何critique design 后对于知其所以然深有心得。设计的抉择不该来自于「某某知名服务某功能就类似这样设计」、「知名A 和知名B 都这样用,那一定是最好的,我们这(完全不相关)的C 也来采用」 。

「往往要经过大量实践,才能总结出一些经验。而受过系统训练的人是先得到了一幅地图,视野更开阔,如果有意识地将实践和学术结合起来,用前人早已研究和总结过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成长的速度当然不一样,因为这种成长具有『方向性』。」

引用林余的知乎原回答「」

3. 个人参与许多projects 的经验

在学校里有许多参与大大小小projects的机会。

我觉得和自己做side project的差异是:

(1)教授丢出需解决的问题可能较深、较复杂,是庞大的wicked problems,需要足够扎实的系统思考与引导,是刚入门自学者可能比较难独立进行的。

(2)有老师与助教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给予很多feedback,让你尽早pivot或是提供inputs启发你开发这个项目的更多潜力。

(3)项目题材接地气、highly relevant to American society & culture,让你呈现出有许多为美国本地题材做设计、合作的经验,对于要找这里的工作有利。

例:本学期visual communication studio课堂的一个client project是与匹兹堡当地的Environmental Charter School (ECS)合作。

Charter School为美国公办民营教育系统,各个学校有自身办学目标、独立运作,ECS为一专注环境教育、强调户外学习的学校,从幼稚园到八年级都有。

此次合作的主题则是针对匹兹堡当地的空气污染议题,为学校的创新总监设计如何提升学生及家长对空气品质问题的意识。(此project成果将在本文下方分享)

而和实际工作上的projects 的差异是:通常公司产品开发会有一些现实考量或人事影响,不一定能朝设计上最理想的方式发展(不过现实中本来就需要考量多方利弊,是正常的) 。

但如果是需要用来介绍自己的设计逻辑、如何一路进展到最后的deliverable,可能就不一定完整扎实。视觉品味等等也不一定是你自己最满意的。

除了课堂projects外,也有其他campus design challenge的机会:MHCI June Liu的Top 3 in BOSE AR Challenge at CMU我在设计竞赛中学到的事

4. 与同学队友合作的经验

知乎某匿名用户的原回答就说得非常好「招收学生的背景很多都是五花八门的,不同的人生经历,思维模式,放在一块,产生碰撞,不谈学习,单单就是生活中的聊天,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一个designer,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学会如何去开拓眼界。跟不同背景的人一同做项目,交流的过程中,会对某个项目,某些事物有着多方面的理解。」

像稍早提到的提升市民对空气品质问题的意识的proejct 就是一个小组合作项目,班上10 个同学2 人一组。

每组发展出来的成果都超级不一样,并且在每个作品都明显呈现出两个组员不同专长的结合,激发出很棒的火花、多样的可能性。

5. 授课教授的经验

授课教授的学术和业界经验功力深厚,压缩在一门课程中把精华传授给你。尤其体现在他们能带给你思想上的启发、对你的项目提供的inputs。

像visual communication studio 的教授就是数位设计的大牛。我认为他是全世界最会给feedback 的人,总是一针见血提供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但又讲得很正向,毫不会觉得被残酷批评而难以接受,连美国同学都觉得他好会phrasing。

design thinking seminar 的教授则是在每周两次各轻薄短小一个半小时的seminar 课堂,带着大家做我会说像是沙龙式的思想激荡,藉由阅读批判不同学者的设计理论,形塑每个人自己的设计世界观。

6. 对于英语能力的提升、对文化与社会的熟悉

引用凌霜的知乎原回答「能够熟练使用英语来听说读写,会极大扩宽一个人的知识来源渠道。不光是专业能力上的提升,对一个人的眼界,甚至世界观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先说当然提升英语能力不必须念一个讲英语的设计研究所。不过在这个环境下会大幅提升你用英文理解设计、思考设计、分享设计的能力,让你比较容易用这门外语侃侃而谈你的专业。

多和同学相处、合作,也会让你对文化与社会规范变熟,顺便预习未来如何和面试官、同事老板相处。

7. 对于人的多样性的理解

引用凌霜的知乎原回答「我个人觉得做UX设计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解人,从个人的行为、动机、目标到一个群体及一个社会的相对应的方面。

因为UX设计师设计的就是人的行为,而行为只是个表象,要改变表象就需要去挖掘和理解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作为一个多移民的社会,美国总体来说多样性比国内丰富很多,可以容纳很多不同的观念。

而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对自己一些根深蒂固、无意识中就接受的观念行为自然而然地开始反思。这种反思不光帮助你理解自己,也帮助你理解别人,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洞察力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人的多样性的理解,也会延伸到学习如何为多样性做设计、如何应对处理多样性的议题。例如在空气污染议题的初步研究时,一位相关人士就提及空气污染对于不同市民的影响有着巨大差异。

在同样的空污状态下,白人成年男性可能丝毫感受不到影响可以正常的度过一生,但对黑人女童来说可能造成严重气喘问题,若缺乏资源支持,将导致许多孩童辍学人生发展受限。如何在设计中适当地tackle 种族议题,对你我来说可能都是个全新的挑战。

8. 充足的资源支持

无论是学习资源、人(前辈、同侪)的资源、软硬体的资源,我们在学校里都得到了很充分(超多)的资源支持。有教授、助教、学长姐、同学与你讨论你的问题、出谋献策;有conference、workshop、speech 、tutoring service 带来课堂外的学习机会;有各种软硬体的lab 和专家引导你如何把想法变成真实。就求职来说,学长姐校友、career service、career fair 也是很好的资源。

9. 练习试验场、Soft-landing 就业缓冲期

在学期间给你学习成长的磨练机会、较能包容你的错误(或是让你稍能不过度懊悔自己还做得不尽理想的地方),不论是设计专业上、是英文口语/书写沟通还不到位、不同文化下人际应对的磨合,都给你改进的机会与时间。

且不论之前经验多少,只要是在校生(仍须注意program 状态是否支持,通常两年期长的硕士班就读完第一年后)就可以从暑期实习招募开始你的美国就业之路,只要是应届生就算在应届生全职机会招募的pool 中。(当然你想从社会招聘直接找资深的工作机会也可以。)

10. 学生签证提供毕业后一或三年合法工作身份

F1 学生签证毕业后有一年OPT 的合法工作身份,若program 为STEM 则有共三年的合法工作身份。后续就看任职公司是否愿意赞助抽工作签证或办理绿卡申请。

课堂介绍一Seminar: Design Thinking

Discover the way expert designers think and make. Investigate key concepts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practice, and learn to articulate the value of design-based innovation.

在读了十几篇不同大佬写的design thinking文章、也练习了半学期的口头critique后,期中作业是自选一本课外design thinking著作,写一篇完整书评、书面critique。缴交后另需准备10分钟presentation + 10分钟Q&A。在这项作业上我练习了如何read critically for a whole book、如何针对正反评价适当地措辞、如何有力有理地批评、如何书写学术性文章

在阅读、评判了一个学期各家设计学说后,我们应该形塑出一套自己的design thinking。所以期末project主题是「Research, design and produce a “ Design Thinking Manual” introducing the topic to a non-expert reader.」向非设计人士介绍你的设计思考是什么。

从发想、设计、到production 、正式装订,实际生产出这本书。教授还有强调作品必须要“ PHENOMENAL” (现象级),并且在分享去年学生作品时指称其中一件的装订手法太差了“is a crime” (是罪过) ,搞得大家压力山大我们没有学过如何打造实体书,所以过程中一边在发想设计,一边想办法突破技术问题。

我的作品理念来自于我认为设计思考是一种empower (赋能、使…能够)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的文化当中儿童时常被认为幼稚、少不更事,并非一个可以独力解决问题的成熟的个体。

我希望可以empower kids to be problem solvers,所以为6–8岁的孩童设计了一本设计思考的立体书,希望锻炼孩童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相信自己。

下图是在学期末design week 对外展示作品时,幸运的被featured 在院方的instagram!照片中上方的同学作品是设计了一个design thinking survival kit 急救箱,左边中间的是引导工程师了解user-centered design thinking 的tool,左下方是针对联合国17 项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设计的wake- up calls。

在这项project 上我练习了用语言、图像、立体元素沟通概念、打造互动体验;也第一次学了paper mechanics、材质挑选、印刷、徒手装订书籍、如何手做精装封面。也在同学的反馈提议学到如何留心处理inclusiveness,例如多元的家庭成员组成、性别的可能。

兢兢业业地完成这本书,最后得到了老师的评语:“Well done for putting together a well-made book which provides the user with a hands-on, and highly interactive experience with design thinking. You’ve done a really great job of putting together a fairly complicated idea into a simple format which young people can easily engaged with. It was interesting to see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at the exhibition enjoying your book also, and so I can see how your audience for this book potentially could be much wider than just kids.”

还没来得及到教室楼下的拍摄室拍专业的翻书动态影片,以更好地呈现这本书的使用体验。

0

评论0

站点公告

 

AI创作与绘画大师,国内版chatGPT在线版本免费使用哦

点击打开: https://ai.uiya.cn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
如已关注,请回复“登录”二字获取验证码